天津翻译公司谈翻译中的”文化导入“

来源: 发布时间:2010-4-14 11:15:0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的代码。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该语言社团认知世界的方法,记录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该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信息。 
        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语言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都在以不同方式起着这样那样的制约作用。因此,翻译并非只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字面意义重新表现出来,且要反映出原语中所包涵的文化积淀,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一些难点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1、英汉文化背景相似,语言表达亦相似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都存在着某些共性。这些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人类文化中存在的这种共性反映到语言中,就表现在一部分的英语和汉语不仅表达方式相似,而且传递的文化信息也相似。例如: 
        (1)蜜蜂(bee)在英汉文化中都被视为忙碌的象征。英语中常说as busy as a bee,而汉语里也有相对应的短语“象蜜蜂一样忙碌”。汉语里甚至有诗来形容蜜蜂的忙碌和勤劳,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在英汉文化中,狐狸(fox)都被认为是一种狡猾、精明的动物。英语中形容一个人十分狡猾时常说He is foxy;与此相类似,汉语中也用狐狸来比喻人的狡猾,如“他像狐狸一样狡猾”。 
        (3)汉语成语“鹦鹉学舌”的字面意义是指鹦鹉学人讲话,常用来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凑巧的是,在英语中, parrot也是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英语短语just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就是用来形容有些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人。 
        2、英汉文化背景相异,语言表达亦不同虽然从宏观上着眼,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但从微观上着眼,各民族的文化更加具有强烈的个性,而且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整个民族文化。英汉两种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各自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表现在: 
        (1)在描述一个人或组织“惨遭失败”时,英语常用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而汉语却用“败走麦城”。这是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英语词组是来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这一历史事件,而汉语成语是出自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败退麦城这一历史事件。 
        (2)在形容“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时,英汉语又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法。这是因为英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捕鱼业在该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英语中用drink like a fish。而在中国,人们用“象牛饮”来作比喻,因为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所以许多比喻都与牛有关。 
        (3)中国人习惯用“黄色”来象征低级趣味的影视书画作品,但在英语文化中, yellow却并非与色情有关。yellow book是指法国等国家政府发表的报告书;yellow press是指哗众取宠的报刊; yellow pages是指包括机关、医院、商店、厂矿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分类电话簿。 
        (4)西方人对蝙蝠无好感,所以英语中有许多含贬义的短语与蝙蝠联系在一起,如as blind as a bat (瞎得象蝙蝠一样,形容有眼无珠); as crazy as a bat (疯如蝙蝠);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形容异想天开)。而在中国,由于蝙蝠的“蝠”和幸福的“福”同音,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习俗中蝙蝠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5)由于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所以龙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能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汉语文化中,龙是中国人的“图腾”。在古代中国,最有权势地位的皇帝被称为是“真龙天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每一位父母都个个“望子成龙”。相反,龙在西方看来是怪物,是邪恶的象征。所以汉语中称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这四个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地区为亚洲“四小龙”,而英语中却必须称为Four Tigers。 



本站关键词:天津翻译公司 天津翻译 天津日语翻译 天津韩语翻译 天津口译公司 天津法语翻译 天津英语翻译 天津德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