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翻译公司谈研究型翻译的重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10-5-8 11:50:40
最近20余年以来,国门打开,中国的学者因此而得以全面、直接接触国际学术。不夸张地说,最近国内社会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彻底的翻译导向,甚至在某些人文学科(如哲学)中,翻译的学术著作也成为引领国内学者注意力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中译本质量就显得非同小可。
最近几年来屡见媒体对学术翻译进行批评,一些有严重错误的译作被曝光。不过,似乎很多被曝光的译作的出版机构都是不那么有学术品味的,严肃的学者几乎不会去引证这些出版社的作品。我更加关心的是名社名译名作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者对于出版社的高下在心里是有谱的,像商务、上海译文等以译介海外学术名作见长的出版机构,多能获得学界的信任。这些出版社的译作一旦存在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其负面影响要大得多。最近笔者在做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研究,对于他的《道德情操论》有较多关注,这个关注越是深入,越感到西学中译的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译者对翻译的对象是否有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感情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热点。作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成名作,以探讨市民社会道德情感机制为主题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也在原著初版问世两个世纪又38年之后的1997年有了它的第一个中译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学术事件,最近若干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很少有不参考商务出版社的这个中译本的。而且,这个过程一旦启动,似乎呈现出了加速度的趋势,不到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二个中文译本,并将其作为纳入了《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这样一来,中国的读者就有了选择中译本的自由。对于研究者,可以有两种译本相互参照,有助于更加好地把握斯密的思想。笔者在最近的十年里一直在关心斯密的伦理学思想,虽说英语水平未必比得上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不过,自认为对斯密的思想有较为深入的考察。加之笔者所掌握的日语,能够得到当今世界斯密研究整体水平最高的日本学者的参照,因此对斯密原著的把握方面,自认为是有一些心得的。
无庸赘述,斯密著作的中文翻译对汉语学界贡献非常之大,但是在阅读这两个中译本时,却有一种遗憾萦绕心头。那就是译本的质量尚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斯密伦理学思想的了解总体上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加上条件所限,一般的读者不太会仔细核对原文,往往发现不了这些错误。笔者手头有拉斐尔和麦克菲编辑的最权威的格拉斯哥版《道德情操论》[THE GLASGOW EDITION OF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ADAM SMITH, Commissioned by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to Celebrat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1984),I.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Edited by A.L.Macfie and D.D.Paphael. (TMS)]和2003年刚出版的日本著名斯密学家水田洋翻译的《道德感情论》,将这两个文本与两个中译本进行对照,还是发现《道德情操论》的中文翻译存在一些不小的问题。特别是在关键词的翻译上还需要仔细琢磨推敲
最近几年来屡见媒体对学术翻译进行批评,一些有严重错误的译作被曝光。不过,似乎很多被曝光的译作的出版机构都是不那么有学术品味的,严肃的学者几乎不会去引证这些出版社的作品。我更加关心的是名社名译名作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者对于出版社的高下在心里是有谱的,像商务、上海译文等以译介海外学术名作见长的出版机构,多能获得学界的信任。这些出版社的译作一旦存在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其负面影响要大得多。最近笔者在做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研究,对于他的《道德情操论》有较多关注,这个关注越是深入,越感到西学中译的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译者对翻译的对象是否有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感情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热点。作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成名作,以探讨市民社会道德情感机制为主题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也在原著初版问世两个世纪又38年之后的1997年有了它的第一个中译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学术事件,最近若干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很少有不参考商务出版社的这个中译本的。而且,这个过程一旦启动,似乎呈现出了加速度的趋势,不到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二个中文译本,并将其作为纳入了《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这样一来,中国的读者就有了选择中译本的自由。对于研究者,可以有两种译本相互参照,有助于更加好地把握斯密的思想。笔者在最近的十年里一直在关心斯密的伦理学思想,虽说英语水平未必比得上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不过,自认为对斯密的思想有较为深入的考察。加之笔者所掌握的日语,能够得到当今世界斯密研究整体水平最高的日本学者的参照,因此对斯密原著的把握方面,自认为是有一些心得的。
无庸赘述,斯密著作的中文翻译对汉语学界贡献非常之大,但是在阅读这两个中译本时,却有一种遗憾萦绕心头。那就是译本的质量尚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斯密伦理学思想的了解总体上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加上条件所限,一般的读者不太会仔细核对原文,往往发现不了这些错误。笔者手头有拉斐尔和麦克菲编辑的最权威的格拉斯哥版《道德情操论》[THE GLASGOW EDITION OF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ADAM SMITH, Commissioned by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to Celebrat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1984),I.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Edited by A.L.Macfie and D.D.Paphael. (TMS)]和2003年刚出版的日本著名斯密学家水田洋翻译的《道德感情论》,将这两个文本与两个中译本进行对照,还是发现《道德情操论》的中文翻译存在一些不小的问题。特别是在关键词的翻译上还需要仔细琢磨推敲